書 名:《人性能達到的境界》
作 者:[美] 亞伯拉罕·馬斯洛
譯 者: 曹曉慧 等
出版時間:2014年7月
定 價:69.80元
出 版 社:世界圖書出版
我們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:你所在朋友圈的水平,決定了你的水平。所以,我們都想和“牛人”們在一起。確實,不同的朋友圈所討論的內容,說話的主題也不一樣,水平差距很大。跟一個領域的“牛人”談話,或許有很多內容你聽不懂,你不太清楚談話的實質內容,但是他談話的深度,他的造詣你能感受到。雖然行業不同,領域不同,但是我們能隱約覺得這些“牛人”有一些共同點。那些環繞在他們身邊的光環是什么呢?
心理學家馬斯洛終其一生都在試圖解答上述問題。他在《人性能達到的境界》一書中給了詳細的解釋和描述。馬斯洛有兩位導師,他想弄清楚為什么這兩位優秀的導師與其他人這么不一樣。他試圖概括這兩位導師身上異于他人的優秀品質,這便讓他走上了心理學之路。但是,他也發現,當時現存的心理理論和概念不足以為他的研究提供方向,所以他自己發展出自己的理論,并將其完善。在研究過程中,他還將他的研究對象擴寬至其他相似的人。他將這些人稱作“自我實現者”。
那么究竟如何達到自我實現?根據自己的研究結果,馬斯洛提出了個人趨向自我實現的八條途徑:無我地體驗生活、抓住成長的機會、傾聽內心真實的想法、誠實且真誠、不畏縮、竭盡自我所能、認識自己的高峰體驗、放棄心理防御。其中,作者特別強調,自我實現不是一種結局狀態,而是一系列選擇的過程。這正印證了存在主義哲學的那句話:“存在即選擇,選擇即自由!
在我們做出判斷,進行選擇時,如果傾聽自己的內在聲音,而不是父母、權威、傳統的外在聲音,我們更容易實現一個人的自我連續。這些選擇才是真正的“我的選擇”,而非“別人的選擇”。書中舉了一個例子:馬斯洛建議學生在品酒時,不要看商標、定價等外在評價暗示,而應該閉上眼睛傾聽自己內在“最高法庭”做出的判斷。只有這樣,我們才能說出,自己是否喜歡。
的確,我們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真正喜好,在進行某些判斷時,太過依據外在的評判標準,沒有仔細傾聽自己的聲音,以為別人喜歡的自己就一定喜歡,別人搶著做的領域也是自己鐘情的領域,高價的東西一定是好東西,而好東西一定是自己喜歡的……誠然,個體需要其他個體和團體的認同感,害怕群體帶來的壓力。而且在集體主義文化下,人們的這種“從眾”(隨大流)的心理會更加明顯。但是,我們不了解自己,無法誠實和真實地面對自我,也無法挖掘自我潛力、無法達到無我地活在當下。
回顧身邊那些優秀的人,我們猛然發現,他們似乎都是從認識自我、從“我的選擇”開始的。如果你連自己的真正喜好都沒有完全弄明白,“優秀”兩個字離你還有些距離。